让孩子玩出名堂来
玩出名堂
让孩子玩出名堂来
如果说,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、雨露,那么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呢?需要知识,需要营养,也需要玩。玩是孩子的一种权益,如同每个孩子都有生存的权益、受教育的权益一样。如果孩子被剥夺了玩的权益,他的生活就失去了童趣,他的人格就受到了伤害。然而父母却常常把孩子的玩与学习对立起来,认为玩会影响学习,玩物必然丧志,其实不然。
玩是孩子的天性,玩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玩中,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,可以发现孩子智慧的萌芽,家长从中培养孩子的兴趣,开发孩子的潜能。所以只要孩子玩得得法,玩物不仅仅不会丧志,而且会“玩物长智”,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。
我曾经读过一篇家长写的文章,题目是《玩出来的留美博士》。他说:“我儿子周峰13岁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,20岁就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。人们总以为他怎么下功夫苦读哩。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,周峰是边玩儿边读,快乐得很,他这个留美博士生,在很大程度上是‘玩’出来的。孩子在玩的时候,敏锐度最高,对知识特别容易接受,因而有事半功倍之效。有一次家中打家具,周峰爬进大衣橱,关好衣橱,里面一片漆黑,只要在橱门上的一个小孔透着亮光,他从小孔向外一看,发现外面所有的人都是头足倒立,顿时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,拉了许多小朋友来看,我告诉他这是‘小孔成像’的道理。周峰好奇极了,对物理产生了兴趣,结果上了中学以后,他的物理学的特别出色。”由此可见,只要玩得得法,玩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,玩可以开拓孩子知识面,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。
玩是孩子学会交往,走向社会的第一步。群体性是孩子玩的魅力所在。通过了伙伴交往,孩子之间也便学会合群、谦让、交流和学习。在玩中学会了合作,学会了竞争,即使发生了矛盾,让他们自己处理解决,也便锻炼了他们的能力。
现在的孩子不缺吃,不缺穿,最大的遗憾是想玩不能玩,要玩不会玩。有不少家长在自己的童年时代是玩着过来的,如今一旦成了父母,竟把“玩”与孩子“学习”对立起来,认为“玩”会弄脏衣服,“玩”会影响学习,“玩”会……总之孩子从他背上书包那天起,玩就与他无缘。
俗话说:男人的一半属于女人。我说:父母的一半属于孩子,即使再忙也不能忘了孩子,欠了孩子的情要补偿,补的最好办法,就是和孩子一起玩。这方面的典范当推马克思。马克思是无产阶级导师,尽管他每日笔耕不辍,处于百忙之中,可他了解孩子,也乐意与孩子在一起玩。他说:“星期天属于孩子的。”他自己也属于孩子们的。他用真挚的情感为孩子们朗读但丁的《神曲》和莎士比亚的剧本,率领孩子们游动物园、植物园、观察珍禽异兽,追逐美丽的蝴蝶,采摘芬芳的野花……在伦敦西北部有一座丘陵,马克思和孩子们时常远足来这里,时而奔跑,时而捉迷藏,一串脚步声,一串嬉笑声……小女儿艾琳娜回忆说:摩尔(孩子们对马克思的昵称)是我们最理想的朋友和最可爱的同伴。
为了让孩子玩出名堂来,家长应该指导孩子玩,培养孩子玩的习惯,启发孩子领悟玩的价值,引导孩子开拓玩的新领域。譬如说,年幼的家长,孩子应该和他一起玩,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,家长应创造条件,引导他们和小伙伴一起玩,在玩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,逐步克服对家长的依赖。
当前,孩子玩的内容有贵族化、单一化的趋向,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设计双休日的生活内容,带孩子去爬山,去钓鱼,去远足,去打球,去感受多彩的生活情趣。在玩中开拓孩子的视野,在玩中,让孩子接触各种新事物,从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。
当然,玩也有个“度”,从经济的投入到时间的花费总得有个分寸。由于孩子尚未成年,毕竟自控能力比较差,家长要指导他们,以避免良好的愿望带来消极的结果。
类别:宝宝成长历程
|
标签: 无标签